光伏壓延玻璃碎價格的飛漲直接影響到組件的正常生產,然而事實上,造成光伏壓延玻璃碎供需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先是受年初公共衛生事件影響,部分光伏壓延玻璃碎產能提前冷修,部分在建光伏壓延玻璃碎生產線項目延期。其次,對雙面雙玻璃組件的需求不斷增加,帶來了玻璃消費量的大幅增長。
據了解,今年江門市九達玻璃有限公司雙面雙玻璃組件出貨量約占50%;另外,目前光伏組件大規模多樣化,原有玻璃產能不匹配,造成結構短缺。此外,光伏行業一直是季節性搶裝,造成玻璃“難找”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光伏壓延玻璃碎的生產能力投資建設周期長,從投資建設到實際生產大約需要18個月。雖然已有多家光伏壓延玻璃碎企業制定了擴產計劃并開工建設,但“遠水解不能近渴”。
相關部門發布了《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操作答案》,它被列入產能置換名單。受此影響,企業要想建設新的產能,需要提前購買舊指標,這大大增加了前期建設成本,最終將成本轉移到整個光伏產業鏈上。
根據最新草案,光伏壓延玻璃產能放松后,中長期價格將進入有序下行階段,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也有觀點認為,這一政策將不利于擁有大量浮法生產線的光伏壓延玻璃碎企業。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浮法產能原本是他們進入光伏壓延玻璃碎行業的替代資源,但現在這個資源已經不需要了。
盡管新草案出臺,但新項目應委托全國性行業組織或中介機構舉行聽證會,論證項目的必要性、先進技術、能耗水平和環境保護水平。據了解,相對而言,污染排放等環境指標更難獲得,因此置換產能的釋放并不意味著有更多的外部企業能夠投資生產光伏壓延玻璃碎。
另一方面,光伏壓延玻璃碎行業壟斷程度很高。光伏壓延玻璃碎生產線投資額較大,一條1200t/D的生產線投資額超過10億元。短期內,二、三線玻璃企業產能無法快速跟進,企業可以利用自身成本控制優勢,低成本擴產,在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企業產能釋放越快,就越能收獲大部分利潤,并對其他中小企業進行新一輪的“滾動”。